视效制片管理

引言:

本文所提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因为视效制片工作的特殊性,平时接触各环节的相关人员,是贯穿整个影片后期制作的一个特殊工作种类,需要协助各方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谈及视效制片管理这个话题的时候,本文准备从后期全流程的制作介绍开始,再到特效制作流程分解,由大的流程再到小的分工,逐一展开。同时会在第三部分简单介绍特效制作成本控制。之后在第四部分把视效制片工作的日常工作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通过对各流程有足够的了解之后,更有助于视效制片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从容应对。本文所提及的内容,部分概念来自于网络,大多心得是一些经验之谈,不建议完全照搬,可以结合自己当前的公司情况、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内容灵活思考并且优化,重新梳理成为自己的理念和管理办法。欢迎留言讨论,大家一起完善。

关键词:制片管理 、项目计划 、分工协作

内容大纲:

一、后期全流程简介

1、DIT服务:

现场数据管理备份、现场回放、现场转码、现场调色。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在国内没有真正的DIT,大多数的项目DIT和剪辑是绑定在一起的,也可能是由视效公司派出的,但基本上都是回到驻地之后再进行数据备份和转码,通常不会在拍摄现场。而在网络上常见的解释并不不适用于国内的摄制组,很多功能被拆散开,比如色彩监控、画面成像的把控等,一般都是导演和摄影指导通过监视器来肉眼判断;图像传输由器材公司提供;拍摄的内存卡数据交接由场记和剪辑助理来完成等等。如果DIT部分由视效公司派出,视效制片相应的要对其进行监管,比如:每天的数据核对验收、DIT与场记以及跟机员对接的交接单验收等,可能在初期还会遇到设备器材等问题,缺少办公用品,都需要去和相关人员协调,另外硬盘的存储是要时刻关注的,如果发现不够,一定要提前买。在拍摄期间剧组的各种事情一定要提前说,为预防各种不靠谱的情况出现,非常有必要高频次的反复沟通确认,千万不要想当然。在剪辑基本确定后,DIT还要继续协助视效部门出镜头的原始素材,也会根据视效的要求提供一系列的现场拍摄的文件,当然如果在允许的情况下,拍摄素材最好能够当天及时拷贝出来,可以立即传回公司检验,如果有问题还可以继续补拍,此类素材可筛选通用型较高的作为永久资产留存。

2、现场图传:

这本应该是DIT工作的一部分,但国内的项目中,图传通常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和摄影器材公司的关系比较密切,通常是和器材租赁一起出的设备和跟机操作员,所以现场回放、调色是由专门的图传来完成,一般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后期技术经验,只是会操作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有这个部门,很多小剧组是通过摄影机回放的。在涉及到大量特效镜头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将图传保留的画面信息拷贝出来备份。图传和数据管理人员,每天可能会对接一次到几次不等,但并不是真正在一起工作,所以视效制片需要在开拍之前进行协调,与DIT、图传两个部门提前确认对接的流程和对接方式。

3、剪辑制作:

片场剪辑粗剪,后期精剪。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视效制片及视效指导会将统计好的重要特效场次进行备注,提前与导演和剪辑沟通,将特效比较多的场次提前定剪,特效可提前看到特效相关场次的小样,方便做相应的准备,比如:模型资产、特效测试等。在拍摄过程中,时刻关注这些场次的完成情况,一旦消场,立即跟进剪辑,确定小样提交的日期,提前准备交接单,及时跟进如期回收。

4、视效制作:

前期视觉开发、特效技术研发、视效拍摄、特效制作。下文会列举每一个环节。

5、影片调色:

在素材管理上,调色一般是自己可以搞定匹素材、回套、输出以及和剪辑交接等。视效制片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能够学会这些基础操作,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能够自己整理一套I/O标准,视效制片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特殊镜头调色时,调色可能会需要通道蒙版,比如绿背抠像,比较复杂的调色会要求视效提供镜头中各种元素的A通道,通常是以8位黑白PNG序列的形式提交,但也根据不同项目调色师的习惯和要求有所不同。

6、声音制作:

同期录音、中英文配音、背景音乐制作、后期声音混录、特殊声音制作。声音这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涉及到动效配音时,极有可能镜头还没做完,但动效那边着急要画面,这种情况就需要尽可能的提前确定特效元素的节奏,比如开枪的时间点,飞机过画的节奏等。

7、DI数字中间片:

数据全流程管理,数字格式转换、母片制作、放映厅审片、加密等功能。视效很少接触到这个环节。想具体了解的同学自行百度。

 

二、视效制作流程

1、资源管理:

说明:大型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特技量如果很巨大,就必然牵扯极为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拍摄原始素材、参考画面、概念图、模型贴图、镜头跟踪文件、动画文件、特效模拟缓存数据、渲染序列、合成镜头等等。这海量的数据存放空间以及位置必须提前做好规划,有一个科学而高效的管理模式来管理,通常制作公司会借助管理软件来完成这项工作,常见的有Teamwork、Ftrack等。

2、前期视觉开发:

特效拍摄方案制定

概念设计

分镜故事版绘制

动态预演

说明:视效制片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尽早介入到前期主创当中,通常在前期主创人员开会期间,技术人员很少会到场,所以导演的想法,故事走向,设计风格等,只有在现场亲自听过的才会有比较明确的了解,首先需要将会议记录整理成文字,随时跟进每个创意的最新动向,写入制作任务的描述中,之后在与工作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传达,并纠正错误走向。

3、特效技术开发:

软件技术研发

场景特效研发

海洋/流体研发

生物/角色研发

说明:根据项目级别,合理控制周期和人力投入。

4、现场视效拍摄指导:

物理特效

数字特效

虚拟预演拍摄

现场相机数据采集

素材采集

现场角色/场景/道具数据采集

说明:视效制片有时候是需要亲自到现场的,有很多信息只有在现场才能获取到,经常会出现临时改方案等情况,对此视效制片需要作出判断,并且通过记录统计整理将制作任务量化,当然也有到不了现场的情况,如果公司没有长期跟组人员,也会有临时找人跟组的情况,这个时候则需要对现场数据采集人员作出明确具体要求,具体内容请翻阅往期跟组相关文章。

5、特效制作:

特效制作公司基本架构

部门/职能:

视效制片;

I/O数据;

数字绘景;

模型、贴图;

绑定、动画;

灯光、渲染;

特效、渲染;

合成。

 

项目进行流程图:

三、特效制作成本

        时间,质量,预算,这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这里只说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

01、时间: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制作要求的时间;二是公司档期时间,也可以说是制作人员需要消耗的时间。通常特效制作任务的周期是固定的,除非前期做了特别充分的预估,拍摄周期顺利,一切都按计划行事,但通常来说不大可能……所以还是举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比如:进来一个项目2个月之后就要上映,这期间还要给调色、声音等各环节预留时间,特效制作极有可能就压缩到了1个月。如果这个时间周期明显是完不成的,不要首先开始骂街、抱怨,首先看有没有可能延迟提交周期,如若不能,就需要根据当前情况重新安排制作计划,将其他项目优先级延后,或者找合作伙伴一起分担制作任务。当然有些公司会选择找一些临时工到公司做项目,做完就走,但通常来说遗留问题太大,很难保障质量不说,还要有人跟着后面擦屁股。总之,这份工作就是要面对很多棘手问题,但还是要积极应对,疲于应付只会让工作越来越乱,要做的事越来越多,要处理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所以一定要正视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前做计划,合理安排制作周期和制作人员是关键。如果老板不太懂,你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和评估,比如说涉及到多少模型、特效、抠像、需要多少人等信息,提供一个量化的报告,以便对当前项目重新审视。

02、质量:

项目到手就应该知道是什么级别了,网大、电视剧、电影等不同项目不同应对,不要因为一个没有多少预算的小活把技术人员折磨的死去活来,即便在没有项目排在后面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制作人员在项目中如果遇到好的镜头时,通常愿意主动去多做很多工作去丰富它。不要指望每一个技术人员都有一颗工匠的心,但也不要让习惯性精益求精的艺术家们消耗太多时间精力在一个没有预算的项目上,如若影响了制作周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适可而止,先交活,过后闲余时间再钻研。当然,如果一开始就把握好质量标准,测试好动画制作、解算、渲染等时间耗费,用定版镜头的质量来作为标准就相应容易的多。

03、预算:

没有哪一个公司不抱怨预算低的,同时也抱怨时间不够用,要求太变态了等等,但这都不是解决问题时该考虑的事。如果发现身边经常有人说一些类似搪塞、推脱责任、抱怨指责的言辞,一方面可能说明团队有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反思是不是管理出了问题,没能够让技术人员安心工作,所以无法形成效率,也就没有可控的量产。视效制片要尽可能做的,是在项目初期、中期时,根据时间、质量和预算充分预估,这会使得项目在批量生产制作过程中减少很多矛盾和不必要的麻烦。别因为一个没什么钱的项目搞的整个团队军心涣散,再少的预算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前和甲方说清楚,如果项目本身没钱,用无偿加班赶活来弥补,可能这个小团队也长久不了。在管理员工时一定要拿人当人看。给别人工作时一定要拿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每个人都有必要给自己争取一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四、视效制片工作日常

01、特效预估:

此工作在开始拍摄前准备,根据前期拿到的剧本,制定拍摄方案,预估特效量和特效难度。通常特效方案由影片的主创人员和本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商定,其中涉及到预算和具体实施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此项工作会由公司负责人对接,视效制片有必要时需要随从记录,将主创人员的想法、意图、制作方向等,整理成文字留存。

02、数据统计:

根据现场的场记单、特效场记单进行初步统计。当然有很多公司在初期会和制片方定一个量标准,比如多少分钟,多少镜头,多少资产,但很少能够根据前期准备阶段和现场拍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量化,通常是剪定后才知道大概有多少。如果制片方需要视效公司随时给出建议,比如特效量是否超标等,则需定期汇报。

03、特效整理:

通常要求现场剪辑和导演把重要、复杂的特效场次提前定剪,后期及时开始投入制作,拿到特效场次之后,进行特效镜头的拆分和整理,结合故事剧情,不确定的地方在现场找剪辑和导演确认还比较方便。

04、资产整理:

定剪后开始准备,如果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和拍摄过程中就能确定下来的,可以提前制作MP、模型、特效测试等当然提前制作是为了压缩后续的制作周期,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什么任务,都需要量化时间周期,定检查时间点,排优先级。

05、测试镜头:

提前做定版效果的镜头,注意观察统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花费以及遇到的问题,以便合理预估镜头批量制作的周期。

06、镜头批量制作:

1)同甲方/剪辑核对镜头,检查素材,如有遗漏、丢帧等情况及时反馈,完善镜头制作表。

2)统计数量和制作内容,按数量、难度、制作需要花费的时间等,同制作部门、视效总监协作,将镜头归类、划分难度,配合项目负责人,分配制作任务。

3)辅助配合搜集素材参考,确认镜头前后剧情、制作要求,传达最新信息、制作动向等。

4)监督制作进度情况,对制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有明确的数据统计。

5)回收镜头,检查时长、命名、版本等,回插时间线确认无误后,向甲方提交。

6)导演审核沟通会议:在项目过程中,一般会有几次比较大的沟通反馈会议,通常会由导演提出时间点,观看地点大多在视效公司,项目负责人、视效总监都需要到场当面和导演沟通,视效制片、助理及时做好记录。

 

反馈注意事项:

1、甲方的反馈出现特殊情况,要及时与项目负责人和视效总监沟通,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2、设立反馈次数底限:如果没有技术性的硬伤,一旦出现反复调整修改制作方案的情况,应由视效总监/项目负责人与甲方直接沟通,考虑制作难度和时间周期,要与甲方、导演提出额外花费的时间和人力等因素,增加制作预算。

3、如果导演方要求动剪辑点、加镜头,则需要重新估算周期和人力投入,拟定新的制作计划。

 

总体来说:

    视效制片不仅要与甲方实时对接,与内部对接,同时要与视效总监互相配合,协助公司和各部门完成制作任务,并且做好统计整理等工作。将制作任务量化,变为可控的时间节点,分配、监督、执行、回收、提交。

 

 

以上分享内容根据本人过往工作经验总结整理,仅供参考。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