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状:在当前的各大大小小公司中,对前期跟组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常,公司接到一个项目,谈的时候都是负责人、总监、老板在谈,到了跟组的时候,现场指导都是临时找的,即便是从公司派出的,很多情况也是找一两个新人,把跟组当成没人愿意干的脏累活,总有一些被放逐边关的感觉。
而实际上,跟组的人对整个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重要,因为On-set数据!越是涉及到大量资产、模型、角色动画的,On-set越是重要,一般平常的擦修补抠像合背景都不用太过于紧张,但如果涉及到了复杂的CG资产和复杂镜头,则有必要将数据记录详细一些,比如:相机高度,运动距离,倾仰角,附近物体尺寸测量等,以及环境光的采集,这些数据对相机反求、三维的灯光还原,匹配真实场景会很有帮助。
那么,基于现在跟组人员稀缺、不够专业、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如何把控前期跟组的工作?如何将数据完好的留存?将来在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如何快速的查找相关数据?以上便是这次分享的主要内容。
目录:
一、首先要有一个 特效制片
二、现场On-set 数据记录要求
三、数据整理 格式规范
四、数据传输 统计量化
一、首先要有一个特效制片
观点:每个老板或者负责人,都不可能一个人兼顾多个项目,一定要指定一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协助分担日常工作。
1、做好记录:
协助负责人和视效总监记录内容,包括不限于制片人导演说过的方案,己方提供的方案,沟通过程中的反馈等,随时掌握项目的走向,必要时,传达给相关人员。
2、建立项目小组:
前期项目开始准备阶段就要将相关人员加入其中,项目小组中的成员都要知道之前的沟通内容,尤其是跟组On-set要熟悉大的方案计划,保持统一口径,不能一会一个想法,有问题随时沟通,在拍摄进行中现场On-set人员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获取项目小组的帮助。
3、全程把控进度:
项目周期、制作周期等重要时间节点时刻放在首位,质量交给QC或总监,两者协调相互配合。
4、提前安排优先任务:
资产、MP、特效等,在确认要制作以后,提前制定任务,开始制作与测试。
二、现场On-set数据记录的要求:
观点:跟组的人长期在剧组,实际情况很可能无法把控,那就有必要用一些规范和要求来提醒、帮助现场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
1、跟踪点怎么布?
1)、通常三米一个,穿插交错,灯光条件好用相近色,灯光条件差用反差色。
2)、没有透视,普通摇镜,纯色背景最少保持一个跟踪点,带推拉有透视,摄像机运动幅度大,每帧画面最少保持7个有效跟踪点。
2、哪些镜头需要记入摄影机数据?
1)、三维CG运动、CG静止镜头。
2)、有二维特效的复杂运动镜头。
3)、与特效相关的素材。
3、镜头测量哪些数据?
1)、焦段、相机高度、与目标距离、运动距离、倾仰角、焦距等。
2)、用相机或手机拍摄视频参考和图片,进行文字备注。
4、什么情况拍HDR或光位图?
1)、换一次光拍一次HDR。
2)、涉及到三维模型、角色动画的都要拍HDR。
3)、棚拍需要记录光位图,如果是灯光运用比较多的夜外景也要记录。
三、数据整理的格式要求:
观点:很多公司和项目在现场跟组时拍摄了很多参考资料,包括HDR,但回到公司后就基本没人能找出这些数据,实际应用在镜头的制作中,等于是白白浪费了现场的工作准备,变向的增加了镜头的制作难度。
现在有些公司会使用TeamWork 、FTrack、ShotGun等管理工具,可以实现网页远程上传,其中有些公司也会尝试自己开发一些功能,但我们暂时不对软件的具体操作过多介绍。
本次列举的文件内容和结构属于基本结构框架,无论是用什么软件、系统、工具,在做数据整理这件事的时候,遵循的规则和原理都是基本类似的,当然,这些是我个人通过项目经验和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我个人的理解来列出的,仅供大家参考。
以下多项中,根据具体特效镜头来定是否要采集数据,简单镜头,简单记录, 复杂CG镜头,尽可能的多采集
01、特效场记单:
记录特效镜头的焦段、制作需求、导演描述等,同时记录HDR、模型扫描的拍摄情况。
02、场记单:
在现场提醒场记,将所有特效镜头进行备注、以颜色、醒目符号等标注。
03、环境参考:
可以使用相机、手机、360相机等设备拍摄,主要为了大致看一下现场情况,同时360照片可以用做简单的环境反射。
04 、HDR采集:
用来制作环境光环,两种方式~180鱼眼6张5档曝光,或镜面球5档曝光,注意拍摄的位置要在角色发生位置,保持现场的光源与人物拍摄时一致。
05、模型扫描:
如:树木、雕像、道具,扫描后制作的模型可作为永久资产留存。
06、场景测量:
如:CG角色靠近的桌子的长宽高、门的长宽高、桌子和门的距离都要测量。
每日提交的文件打包应该是一个日期名字+备注。
如:20190101——数据采集
每日提交的文件按日期命名,进去之后按内容分类。
四、对接与统计:
观点:一切工作都需要在前期准备阶段明确,包括内容、整理格式、传输方式、统计量化方式等,一切为后续制作做记录和准备,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重要依据。
1、提前明确规范
出组之前要提前明确将来要传输的方式,包括数据格式,打包方式等。
2、提交&告知
每天晚上要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整理,打包上传,并在项目小组中告知制片。
3、传输方式
公司的上传工具、网盘、硬盘等,提醒:如果是因为素材过大,一定要发硬盘,切记提前准备好加密措施。
4、接受&检查&统计&量化(PM)
每天要对现场传回的文件下载,整理,并检查是否可满足制作要求,最后统计为一个完整的报表,实时更新,可以定期提供给制片人,对特效量把控会很有帮助。大致格式如下:
《跟组On-set数据整理并与公司对接》有1条评论